大卖场给制造商带来了什么?
从现在很多企业的通路结构来看,很多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跟大卖场展开合作,从现在少售业态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少售业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不论是从销售能力、民众影响、品牌拉力来看,大卖场毫无疑问的占据先机。回顾看大卖场的发展历程,1963年法乐福(CARREFOUR)公司成立,它是国内外上早出现的大卖场(HYPERMARKETS),应该说中国的大卖场发展是从九十年代中叶才开始的,仅用十余年的时间走完了其半个世纪的路,可谓浓缩的就是精华。内地的家乐福从现有的管理成熟度来看,也很接近法国本土的水平,其他的大卖场系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当然,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中国的大卖场管理水平和规模整合还处在行进过程中,与少售业发达的欧美和日本还有的差距,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卖场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卖场对中国少售业和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1、连续以来,国内社会消费品少售额都保持增长水平,尤其是大卖场为代表的连锁业态更以接近2位数的增幅证明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对中国少售业的影响力,随着开放后,大卖场整合的推进,其规模效应和销售能力使得大卖场在我国少售业中所处的位置和影响力越发不可忽视。
2、伴随着大卖场而来的是高明的管理观念、规范的操作模式、复杂的工作流程和高素质的人员要求,这与原来传统卖场的操作是大相径庭的,对供应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沃尔玛等外资卖场为的大型少售企业正在各省市范围内逐步加大对系统的投入和使用,采用了网上对帐、网上定单、网上商品控制等新的依赖现代技术的规范流程,这对供应商的观念、技术、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大卖场高明的观念和操作模式正在创新并推动供应商的革命。迫使供应商在制造水平、新品研发、销售模式、管理手段上寻求更多的变革和进步,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销售管理水平,也提高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3、大卖场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出现,要求统一进货、统一结算、统一管理,以规模取胜,具备规范的内部模式以很快的速度复制,大量采取了兼并的方式整合那些小而散的、管理水平底下的、资金链不强的等等这些在产出和社会效益不够的卖场,一方面整合了门店资源,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低下的重复投入,节约了社会资源。对供应商而言,原来可能要和100家门店合作要找100个少售商,现在可能找10个就够了,大卖场的整合带给企业的也是资源的效果运用和管理成本的改善。
4、大卖场有能力在各省市各地开店,集中采购的模式,使得其商品资源是共享的,打破了以前的地区壁垒和贸易隔膜,加速了商品的各省市性流通,给供应商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平台,也使得很多地方性的企业有机会借用卖场的平台走进各省市的千家万户;当然也使顾客能购买到来自更多地方的商品,甚至国外的商品,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质。
大卖场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价格的定位,基本上来说,大卖场的价格水平是低于市场平均价格水平的,有很多企业质疑大卖场的特价策略,并对此采取了很多或积很或消很的应对方法。我们先来了解,卖场这这种价格策略的背景: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要是大卖场经营的根本,想法设法满足客人的需求,就是卖场每天要做的事情,卖场实施“低价”是因为客人需要“低价”,客人不喜欢不需要的事,卖场没必要去做。当然,客人分层次,其需求也是分层次的,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客人喜欢低价,所以就采用了低价策略,对高品质的客人,就是高品质的策略,所以用什么样的策略是相对的,不是的,当高品质或对购买转向其他关注面的客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卖场自然会转变其低价策略,这是毫无疑问的。对供应商而言,也要顺应这种变化,当然,在目前的现实下,厂家要做到低价,但不是以牺牲商品品质为代价的,要做的是改善生产和管理水平,做到物美价廉,竞争中必然有死掉的,这很正常,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
大家一直争论少售商压榨供应商,其实问题的实质就是渠道商和厂家之间的利益分配。厂家和卖场都会算自己的一笔账,看看这样的腰包不瘦分配自己是不是能够接受,如果不能接受,大家也不会互相合作了。制造业与少售商本来就是合作中的搏弈,要说的和气**是没有的,而且,制造商与少售商,制造商与制造商,少售商与少售商,几方面都有竞争,所以不是静态的,而是复合的、相互牵扯制约的复杂局面,不能剥离来看的。还是那句话,价值规律会决定,搏弈的结果只会是强者胜。
世事无定论,卖场现在有优势并不意味着它永远有优势,它也面临着惨烈竞争和优胜劣汰,只是时候还未到罢了。所有的领域都有规则,商业领域同样也讲游戏规则。随着卖场越开越多,少售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好的供应商资源也成为了被卖场争夺的对象。所以说,广大的供应商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和产品的竞争力,争取成为被卖场看重的合作对象。大卖场做为一种有生命力的少售业态,带给企业的除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机遇,当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考验和挑战,毕竟在生意的国内外里,对腰包不瘦的追逐是买卖人的核心,也是永不停止的话题,围绕此,上演着无数的舞台剧,林林总总的企业在这些剧目里总有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认知、冷静的心态和针对性的对策才是让角色闪光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