橱柜行业的“来件装配”
来件装配,来料加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沿海地区一些企业的生存方式,目前这种方式已经不断的被很多行业借鉴,橱柜行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不过,与之不同的是,橱柜行业来料加工的成品不是销往海外,而是在国内市场消售。这样不免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
近,一些常逛橱柜市场的消费者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进口橱柜竟是国内组装。同时,不少国产的品牌也纷纷打出“进口构件”的旗号。消费者不免产生疑问,进口橱柜从国外进口材料构件,在国内组装,又同用进口的材料制作的国产橱柜有什么不同呢?为何前者就要高价?国产橱柜经过“进口”包装,质量真能提高吗?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一家经营核心建材的家居市场里,记者了解到,大多数进口品牌的橱柜都是各部分构件分别包装,运到国内后再组装的。
记者又来到一家国产橱柜居多的建材市场,四五家专卖店的销售人员不约而同地说:“我们的产品门板采用进口板材,五金件也都是原装进口的。”一位跟记者打过几次交道的国产橱柜店长坦言:“橱柜的档次,是靠门板、五金件的好坏来区别的,一个款式相同的橱柜,细节之处不同,价格也相差不少。”
走了这一圈,记者也确实迷惑了,橱柜市场显然都在打“进口”牌,那么,这种“进口”货真价实吗?进口橱柜和国产橱柜的实质性差别在哪里?记者就这些疑问,采访了几位在橱柜行业工作多年的设计师。
进口橱柜硬指标占优势
一位橱柜设计师比较了进口橱柜与国产橱柜的差别,他认为应该从“硬”指标和“软”指标两方面综合分析两者差异。
“硬”指标包括:设计风格、选材用料、加工设备及工艺、功能配置、环保标准等。原装纯进口橱柜,尤其是欧洲品牌,取材和生产都在本土完成,上述指标都很不错,一般拥有国内外化的设计风格、纯进口原材料及五金配件、精细的加工和组装工艺、较高的功能配置、符合欧洲E1/E2级环保标准等;而国产品牌的橱柜,在上述各项指标上都要落后很远。连带在企业信用、规模、品牌的含金量、市场生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不能与进口或合资品牌相提并论。
国产橱柜价格、服务吸引人
而“软”指标涵盖价格、交货期(工期)、售后服务(配件、返补、维修)和企业信用、品牌亲和力、适应力两大方面。这方面纯进口的品牌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价格偏高,同样材质和配置几乎是合资品牌的2至3倍,是国产橱柜的4至5倍。交货时间长:一般长达3至4个月,如果有问题出现维修返补材料,则无法迅速解决。相反,国产品牌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价格低了不少,交货期仅为15至20天,维修返补也比较及时。
虽然消费者对进口橱柜的中国组装产生怀疑的态度,但是随着记者的走访也得出了比较客观的答案,进口橱柜的国内组装产品质量是比较具有优势的。而记者还得出另一个结果,那就是国内橱柜在价格、服务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怎样选择还是得看消费者。